据之声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报道,我国有近十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。所谓旱作耕地,就是指没有河水湖泊、没有地下水可浇灌、完全靠天下雨吃饭的土地,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。
当前,旱作耕地的产出低于平均水平66公斤,许多人认为,这66公斤正是旱作农业的潜力所在。如何挖潜旱作农业,通常有两种做法,一种是增加灌溉面积,将旱地改变为水浇地。如果将这一方法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去考量,那么失败的例子已经很多了。根据2009年,BBC拍摄的一部《粮食的未来》纪录片,印度的一个村庄因为灌溉取水,井深已从100多米,发展到200多米,后甚至达到550多米,与此相伴的,是水的盐度越来越高,作物的产出越来越近于颗粒无收。
发展旱作农业的另一种途径,则集中在技术层面,比如修梯田、改造中低产田、发展集雨设施、包括推广旱作新技术,优化种植结构等。从当前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,这一途径相对长效。
2015年三主粮集团发布的千亩单元种养殖项目,将对旱作农业的观察和思考引入新的维度。这个新的模式发布,从优化土地管理的新思维切入旱作农业的效益提升,把土地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融入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大局中思考,获得了极大的突破。
以千亩单元种养殖项目的试点所在地固阳县为例,这一区域地处阴山北麓,年均降水量仅为300毫米,自然灾害中尤以旱灾为重。在这一地区思考旱作农业的发展,要在“水”的角度去突破,显然希望渺茫。三主粮的种植实践则没有局限在对水的思考,首先聚焦于这片旱作土地的生态价值——符合有机土壤标准,传统上是燕麦(莜麦)的优质产区。
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
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
温馨提醒: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,倡导诚信合作、互惠共赢!为了保证您的利益,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,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,以免造成损失。